节目预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传承资讯 > 节目预告 >

陈文增:一瓷,一色,一辈子

时间:2016-06-30   点击:加载中  【打印】  【关闭】   【返回】

 

原无逸致醉流霞
检点平生漫与夸
昨日红颜凋已尽
我今化鹤引梅花
 
诗句中字里行间
满是慨叹人生的味道
然而诗作的题目
却是《复兴定瓷》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陈文增
他做定瓷做了一辈子
定瓷自然也就是他的人生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消息,2016年6月12日凌晨4点55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陈文增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定瓷是发端于唐代的历史名瓷,原产于河北省曲阳县,因古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瓷”,它是中国宋代陶瓷的佼佼者,自唐至元,历时数百年,盛极几代,闻名于世。然而,宋辽、金宋之间的连年战争却使灿烂的白瓷文明毁于战乱之中,在中国大地上沉寂了八百余年。
 
 
 
八百年的沉寂,定瓷终于等到了重生的机缘。1954年,陈文增出生在曲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喜爱书法,学习成绩优异。13岁时,因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他被迫在初中二年级辍学。在此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陈文增边在家乡务农,边习练书法;而收藏和研究家乡田间地头常能够见到的定窑古瓷残片,则成了陈文增最大的业余爱好。。1978年,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招工,陈文增因为字写得好不仅被幸运地录取,还被分配到了实验组,从事造型和装饰设计,使这个24岁的农村青年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
 
 
业比青云志未休
黄河不到怎回头
此生不必多宽裕
一箸咸菜一碗粥
 
尽管工厂效益并不好,生产研究条件也比较差,但定瓷的研究让他痴迷,困境中“恢复定窑”的信念愈加坚定。在定瓷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让陈文增颇感困惑:定窑一直以刻花装饰取胜,双线纹雅观典丽,颇具回味,而专家们所谓的“刻一刀复一刀”的结论在现实生产中无论如何不能和宋定瓷刻花神韵相媲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文增不厌其烦地对定窑遗址刻花瓷片进行考察研究,无数次地进行各种实验。皇天不负有心人,陈文增偶然在书法行草用笔飞白中看到了毛笔叉头所形成的双线效果,他从中得到启发,经过努力终于恢复了定窑刻花刀具——双线刀,并提出“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理论。定瓷刻花艺术的成功研制揭开了千年定瓷的神秘面纱,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陈文增多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在瓷之外,陈文增还酷爱诗词书法。他说:“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三者相携,以瓷为中心,诗书为周旋。”二十多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其书法更是入选过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得过“中国硬笔书法大展”一等奖,这也是他能把瓷、诗、书融合在一起的客观条件。2001年陈文增大师创立的"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瓷、诗、书三联艺术是陈文增在定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利用自己诗词、书法特长的文化综合、艺术发挥,由三个不同的艺术体系组成。既可单独成立,又可三合为一。
 
 
漫云当日气凌霄
烟封器毁又一窑
可叹三千回合后
嶙峋瘦马骨能敲
 
早年的呕心沥血,使陈文增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饱受病痛折磨。在右手已很难执刀刻花作画的情况下,为了传承定瓷技艺,陈文增便勤练左手,并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培养继承人上,他对门下几十名弟子提出了严谨、包容、修身、尚艺的要求,于学艺、更于做人。
陈文增曾说,人这一生,能成此一桩事,足矣。正如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杨金亭老先生对其的评价,“谁踏晴天割素云,丹炉化作玉缤纷。曲阳人献连城璧,粉定重光绝艺新。” 
 
 
陈文增书法作品
 
陈文增大师曾经仿制定窑传世代表作: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其形制仿古却不拘泥于古,从瓷质和工艺精细程度方面论,可谓超越北宋原作。堪称现代仿定窑瓷器中难得一见之珍品。仿制这件堪称国宝的瓷枕成功,陈文增高兴之余赋七律一首:
 
矞云轻榻小娇婴,卧持金团侧转晴。
一副天庭腾晓日,十分地阁锁秋泓。
梦还世上三千愿,韵落花间十六声。
今沽琼浆答客醉,他年榜上早提名。
 
如今,陈文增大师虽已带着自己关于定瓷的梦想辞世长眠;而瓷枕上的孩童,却从陈文增的梦中重新走进现实,获得新生。
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
传承栏目联系方式:010-56466456
Copyright © 2013 - 2015www.cctvchuancheng.com 京ICP备17058032号